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城市基層治理中,街道與社區是黨聯系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黨建展廳作為凝聚共識、傳承精神、服務群眾的重要載體,其建設日益受到重視。然而,社區空間資源有限,如何在方寸之地打造一個既溫馨親切又富有力量的黨建展廳,成為基層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。答案在于:以“小”見“大”,以“情”動人,以“智”賦能。
一、空間巧規劃,小空間大格局
面對有限面積,首要任務是打破“展廳必須宏大”的思維定式。摒棄傳統“大展板+長走廊”的模式,采用“模塊化、開放式、多功能”設計理念。
可利用社區服務中心的公共走廊、樓梯轉角或閑置房間,通過“嵌入式”設計將黨建元素自然融入。例如,將墻面改造為“黨史時間軸”互動墻,地面設置“紅色足跡”地貼,引導居民在日常通行中潛移默化接受教育。利用層高優勢,設置懸掛式展架或空中展盒,展示老照片、榮譽證書等輕型展品,釋放地面空間。同時,展廳應具備“可變性”,通過移動展板或折疊座椅,實現從“展覽模式”到“活動模式”(如黨課學習、居民議事)的靈活轉換,一室多用,提升空間利用率。
二、內容重溫度,小故事大情懷
社區黨建展廳的核心不是“高大上”的口號,而是“接地氣”的真實與溫度。設計應聚焦“人”與“事”,講述身邊黨員的平凡故事。
設立“黨員先鋒墻”,展示社區老黨員的入黨志愿書、志愿服務照片、家風家訓手稿,讓歷史可觸可感。開辟“居民心愿角”,用便利貼或電子屏收集群眾微心愿,并公示黨員結對幫扶進展,體現“民呼我為”的實踐成果。引入“口述歷史”音頻角,播放老黨員講述社區變遷的錄音,讓聲音傳遞記憶。這些充滿煙火氣的內容,能讓居民產生強烈共鳴,使黨建展廳從“參觀地”變為“歸屬地”。
三、科技增活力,小投入大效果
不必追求昂貴的聲光電設備,巧用低成本數字技術即可提升體驗感。在有限預算下,優先選擇高性價比的智能方案。
例如,設置二維碼導覽系統,居民掃碼即可收聽展板背后的故事或觀看短視頻,節省實體展板空間。利用平板電腦或小型投影,循環播放社區黨建活動紀實、黨員微黨課等內容。引入簡單的AR互動,手機掃描特定圖案即可“復活”歷史場景。這些技術不僅節省空間,還能吸引年輕群體參與,讓紅色教育更生動、更持久。
四、設計顯親和,小細節大關懷
展廳風格應避免“機關化”“冰冷感”,采用暖色調、圓潤造型、木質或布藝材質,營造家的溫馨氛圍。座椅設置應充足且舒適,方便老年居民駐足休息、交流。燈光設計以柔和為主,重點區域適當加強照明,避免眩光。
可在角落布置綠植、社區兒童繪畫作品或居民捐贈的老物件,增添生活氣息。設置“紅色書吧”小區域,提供黨史讀物和休閑讀物,鼓勵居民停留閱讀。這些細節傳遞出尊重與關懷,讓黨建展廳真正成為居民愿意走進來、坐下來、聊起來的“紅色客廳”。
社區黨建展廳的價值,不在于面積的大小,而在于情感的深度與服務的溫度。通過科學規劃空間、深耕本土故事、善用智能技術、注重人文細節,完全可以在有限的空間里,打造出一個既莊重又親切、既傳承歷史又連接未來的溫馨陣地。它不僅是展示成果的窗口,更是凝聚人心、激發活力的社區精神家園,讓紅色基因在街巷深處生生不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