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基層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,街道黨群服務中心不僅是服務群眾的“連心橋”,更是傳播廉潔文化、開展警示教育的重要陣地。受限于空間與資源,如何在有限面積內打造一個“小而精、小而實、小而活”的廉潔展館,成為基層廉潔教育的關鍵課題。其核心在于“巧思”與“落地”的有機結合。
巧思一:立足“小空間”,做足“大文章”
小型展館面積有限,切忌貪大求全。設計應聚焦“微”字,突出主題集中性。可圍繞“身邊人、身邊事”策劃內容,選取本街道、本社區的勤廉典型、家風故事,或近年來基層“微腐敗”典型案例,以小見大,增強貼近感與警示性。通過模塊化展墻、折疊式展柜、懸掛式燈箱等靈活設計,最大化利用垂直空間,實現“一平米一主題”的高效布局。
巧思二:融入“黨群味”,增強親和力
黨群服務中心的本質是“服務群眾”。廉潔展館設計應避免“高冷范”,突出“煙火氣”。可設置“清風信箱”,收集居民對社區廉潔建設的意見;開辟“家風家訓角”,展示居民家庭的廉潔格言與老照片;設立“廉潔承諾樹”,讓黨員群眾在電子屏或手寫卡上留下承諾。通過互動參與,將廉潔教育融入日常服務,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感受清風正氣。
巧思三:善用“輕科技”,提升吸引力
無需昂貴的VR設備或全息投影,小型展館可通過“輕量級”科技提升體驗。例如,采用二維碼鏈接,掃描即可觀看微視頻、聆聽音頻故事;設置簡單的觸摸屏答題游戲,寓教于樂;利用感應燈光或聲音裝置,在參觀者靠近時自動播放廉潔箴言。這些低成本、易維護的技術,能有效打破靜態展陳的沉悶,吸引不同年齡層的參觀者。
巧思四:注重“可更新”,保持生命力
小型展館最忌“一成不變”。設計時應預留內容更新接口,如可更換的插畫框、數字輪播屏等。可結合重要節日、廉政教育月等節點,定期更新展陳內容,如“每月一廉”人物展、“季度案例警示”等。同時,鼓勵社區黨員、居民參與內容創作,形成“共建共育”的良性循環。
落地關鍵:因地制宜,務實管用
成功的落地離不開精準的定位與可持續的運營。應結合街道實際,明確展館功能定位——是側重警示教育,還是弘揚清廉文化?目標人群是誰?在此基礎上,控制建設成本,優先選用環保、耐用、易清潔的材料。同時,培訓社區工作者或志愿者擔任“廉潔講解員”,確保展館“建得好、用得活、管得久”。
街道黨群服務中心的小型廉潔展館,不必追求宏大敘事,而應以“潤物細無聲”的巧思,將廉潔理念融入群眾生活日常。通過主題聚焦、形式親民、科技適度、內容常新,方能打造一個接地氣、聚人氣、有生氣的基層廉潔教育“微陣地”,讓清風正氣在街巷深處生根發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