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34-1119-1149020-85511713
在新院區建設中,院史館不僅是文化地標,更是建筑敘事的延伸。院史館設計需突破傳統展館的封閉性,與醫院整體建筑風格深度融合,實現歷史記憶與現代空間的共生。以下從建筑語言、空間邏輯、材料應用三大維度提出協調性展陳方案:
一、建筑語言的延續:從形態到符號的轉譯
1. 外觀一體化設計
立面呼應:提取醫院主建筑的關鍵元素(如弧形屋頂、豎向格柵、玻璃幕墻系統),在院史館入口處進行同構設計。例如,若主樓采用“生命之樹”主題的金屬遮陽系統,院史館可將其轉化為鏤空歷史年景墻,光影透過時投射出醫院發展時間軸。
體量消隱:采用下沉式設計或退臺結構,使展館體量融入景觀帶,避免突兀感。如北京某新院區將院史館嵌入門診樓花園地下一層,頂部玻璃天窗與地面水景結合,形成“歷史之鏡”的隱喻。
2. 符號化轉譯
將醫院LOGO、傳統紋樣(如中醫醫院的云紋、西醫的DNA雙螺旋)轉化為展陳結構:
隔斷系統:用參數化設計的鏤空屏風替代實體墻,圖案源自醫院老建筑窗花;
天花造型:以抽象化的“聽診器曲線”“手術縫合線”構成流線型吊頂。
二、空間邏輯的融合:打破展館與醫療空間的邊界
1. 流線滲透設計
無界過渡:取消傳統展館入口,將歷史敘事延伸至公共空間:
在門診大廳設置“時光長廊”:地面嵌入重要年份銅牌,墻面以動態投影展示歷史影像;
住院部電梯廳布置“名醫手稿燈箱”,患者等候時即可接觸院史。
功能復合:院史館與學術報告廳、職工書吧相鄰,通過可移動展墻實現空間重組,滿足會議、展覽多場景需求。
2. 尺度與氛圍協調
醫療空間人性化延伸:
采用與病房區同色系的暖色調墻面(如米白、淺木色),降低歷史展陳的壓迫感;
展柜高度控制在1.2米內,與醫院無障礙設計標準統一;
兒童醫院可設置“小醫生探險區”,展臺高度降至0.8米,搭配卡通化歷史人物插畫。
三、落地實施關鍵點
前置化設計介入:院史館方案需在建筑方案設計階段同步啟動,預留結構荷載、管線井道位置。
模塊化展陳系統:采用標準化展墻、可拆卸展柜,便于未來內容更新及空間功能轉換。
成本平衡策略:重點區域(如序廳、核心展區)采用高協調性材料,輔助空間使用低成本替代方案(如仿木紋轉印金屬板替代實木)。
結語:建筑即敘事,空間即歷史
新院區院史館的終極目標,是讓歷史成為建筑的呼吸。當患者穿過門診大廳時,腳下是醫院奠基的年份銅牌;當醫生走向手術室時,墻上閃過前輩攻克技術的影像——這種無處不在的歷史浸潤,才是協調性設計的真諦。通過建筑語言的延續、空間邏輯的融合、材料技術的協同,院史館將不再是孤立的“文化孤島”,而是與醫院生命體共生的“記憶基因庫”,在每一寸空間中講述著傳承與創新的永恒故事。
全國服務熱線:020-85511713 QQ:2903631311
【本文標簽】 院史館設計 醫院院史館設計 廣州醫院院史館設計公司
【責任編輯】小橋